在網絡空間已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主權空間的今天,各國間爭端沖突的緊張局勢中無時無刻不充斥著網絡攻防的因子,網絡交鋒在沒有硝煙的信息層暗流涌動,網絡戰可以說是一觸即發。
有國家通過物理攻擊打壓網絡攻擊,比如今年5月,以色列國防軍通過空襲成功反擊了巴勒斯坦軍事情報組織發起的網絡攻擊。也有國家通過網絡攻擊打壓物理攻擊,6月20日,對于伊朗擊落美國無人機這一“硬招”,美國采用了“軟招”——網絡攻擊進行反擊,引發關注。
劍拔弩張,網絡戰一觸即發
先來看看事件的前因后果:
網絡戰首先在氣勢上可以殺殺對方的雄風,實質上是否真的有效果?雙方各執一詞:美國稱網絡攻擊獲得勝利,除了成功令伊朗控制火箭和導彈發射的電腦系統癱瘓外,同步摧毀一個負責追蹤海灣船只的間諜網絡;伊朗稱美國的網絡攻擊從未得逞。
據網絡安全專家分析,由于控制導彈和火箭的電腦系統為了安全,與互聯網通常使用物理隔絕方式,很難通過普通網絡進行攻擊,必須使用更先進的網絡攻擊手段。
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分析道:
攻擊物理隔絕的電腦方式主要有四種途徑:一是已經在伊朗目標系統中植入惡意代碼,而且有把握不被伊朗發現,很自信可以隨時激活;二是通過有線無線通道,主要應該是網電一體戰的無線注入,入侵伊朗目標系統,實施網絡攻擊。三是利用伊朗目標系統中所使用的美國制造核心軟硬件早已預設的后門,實施毀癱目標;四是利用特戰隊方式,派人直接潛入接近目標系統,接入系統實施網絡攻擊。
《紐約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判斷網絡攻擊控制伊朗導彈和火箭電腦系統的效果很困難,只有在伊朗發射導彈失敗時,才能判斷網絡攻擊是否有效。
“網絡戰”專治不服,給點顏色看看
美國為何最后關頭叫停空襲伊朗的計劃,而采用網絡攻擊?
對此,美國總統特朗普是這么解釋的:伊朗只是擊落無人機,未有攻擊一同飛行的載人偵察機,而美軍空襲則可能導致150名伊朗人死亡,他認為并不適合,“我只是一個有常識的人”……在特朗普看來,網絡攻擊倒成了慈悲之舉,似乎透露了一種降維攻擊的傲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良祥認為:
美國在最后一刻叫停軍事打擊,但礙于面子,使用彈性較大的網絡攻擊作為攻擊手段。這既可以挽回一些面子,也可以進行實際攻擊。美國自信有能力通過網絡攻擊,達到比傳統火力打擊同樣甚至更勝的效果。
所以,特朗普心里恐怕是這么想的:
“我不反擊吧,顯得我無能,我空襲你吧,顯得我不人道,且有可能被反噬。如果一定要選一種方式來打擊,網絡攻擊可是說一種‘無可詬病的萬全之策’。”(虛構)
網絡戰時代真的來了
這似乎預示著網絡攻擊將一躍成為新型“治不服”武器。
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興起,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的邊界愈發模糊,網絡攻擊的輻射范圍急速延伸,影響閾值加速擴張。
網絡戰,是一種比任何形式的戰爭成本都要低,沒有硝煙沒有血腥,效果卻極具毀滅性的戰爭。
難怪美國“屢試不爽”,其網絡空間備戰計劃從未停歇。2016年底,美國進一步提升網絡戰的戰略地位和作戰價值,將原從屬于美國戰略司令部的網絡戰司令部提升為獨立一級司令部。去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網絡空間戰略強調了“前沿防御(Defense forward)”理念。
本月中旬,人民日報刊文警示:加緊網絡備戰,文稱:作為網絡戰的始作俑者,美國正在通過積極網絡備戰,加速將全球拖入一場不會存在贏家的網絡戰爭。
在國際網絡形式日益焦灼的當下,美國和伊朗的網絡戰讓全球各國人人自危,暗中較量。那些忽視網絡安全建設的國家,在網絡戰面前噤若寒蟬。這無疑提醒各國必須時刻備戰,防患于未然,全面鞏固網絡安全防御水平,加強網絡空間戰的作戰能力。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
及時掌握網絡安全態勢 盡在傻蛋網絡安全監測系統
本文來源:
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
電話:400-869-9193 負責人:張明